作者:中华福彩3d专家
网
发布时间:2023-08-18 08:37浏览:
次
1.生活节律失常 长期特定的环境形成的习惯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常出现于夜间工作和生活无规律的人中。
2.心理社会的压力 约1/3的患者发病前存在生活事件造成的压力如人际关系、学习负担、工作求职、环境变化等。压力造成的焦虑情绪可使人推迟入睡时间、易醒、早醒而使整个节律结构紊乱。
在日间规则安排小睡时间,可以有效改善发作性睡病的发作。如果发作频繁,可以适当使用中枢兴奋剂,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匹莫林等。一些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有抑制快眼动睡眠的作用。
1.了解睡眠障碍的最重要方法是应用脑电图多导联描记装置进行全夜睡眠过程的监测。因为睡眠不安和白天嗜睡的主诉有各种不同的原因,而脑电图多导联描记对于准确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2.各种量表测定如Epworth睡眠量表(ESS);夜间多相睡眠图(nocturnal polysomnographic recordings,NPSG)记录;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等。
NPSG最适用于评价内源性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或经常性深睡状态如REM行为紊乱或夜间头动。对于失眠尤其是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的评价则无裨益。
MSLT常在NPSG后进行,用于评价睡眠过度。该法常可发现发作性睡病中的日间过度睡眠和入睡初期的REM期。MSLT应该在患者正常的清醒周期中进行,并随后观察一个正常的夜间睡眠。
在询问病史和重点神经系统查体基础上,其他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
1.CT及MRI等检查。
2.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
3.心电图、腹部B超、胸透。
1.病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即与病人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遵循的节律)不符;
2.病人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
3.明显感到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4.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
5.排除了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导致的继发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2004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关注睡眠健康”。
产生睡眠问题的原因很多,如某种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情感因素、生活方式(过多饮用咖啡和茶叶)以及环境因素(噪声、拥挤或污染)等等。只要找出问题所在,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解决,从而重新建立规律的睡眠。
睡眠障碍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状,失眠也可能导致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一系列改变,对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亦有影响。长期缺睡可以引致许多神经、精神及亚健康症状。如烦躁、抑郁、警觉和活动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功能障碍等;甚至会降低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使生活质量下降。反之,躯体功能障碍可以是睡眠障碍的诱因,也可能是睡眠障碍的并发症。